劉慶生與學員交流
  劉慶生:“我們不是要破壞而是要建設”
  2014第五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5日至1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。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,一線編輯、記者、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,為來自海內外160餘所高校的350餘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,幫助學子們瞭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,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。以下為中央電視臺上海站站長,原中央電視臺《焦點訪談》製片人劉慶生7月7日下午在第五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。
  “年輕就該做記者”
  與很多唱衰傳媒的觀點不同,劉慶生認為,進入傳媒業界工作是很有意義的事情,做一名記者對年輕人來說更是意義非凡。學習傳媒或對傳媒感興趣的人不少,但最終真正進入媒體行業的人卻不多,這是需要正視和麵對的問題。
  劉慶生說起十年來去過的重大新聞現場,從四川地震到西藏暴亂,從60周年閱兵到深入福島,他笑言自己十幾年來的工作把別人幾輩子都過完了。這些經歷、機會都是記者這一職業賦予他的,相比其他的同齡人,記者更有可能去見證一個社會的變革和成長。
  “對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,不知道還有什麼樣的職業能有這樣的影響力去貢獻自己的力量?”在劉慶生眼中,“只有記者,廣泛傳播者才能夠影響更多人”。
  “用心做一名記者,帶著理想做一名記者,更多地瞭解社會,走更多的路,瞭解更多的事,認識更多的人”,這是他對傳媒學子的期望。
  “技術不應該改變新聞的深度”
  談起《焦點訪談》的興衰,劉慶生客觀分析了節目本身的原因和外部的時代背景所產生的衝擊。從節目本身而言,《焦點訪談》的模式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。從外部的時代背景而言,20年前電視席卷全國,20年後人們用網絡接收信息,電腦替代了電視。劉慶生很坦然地表示,“新技術代替舊技術是趨勢,落後就要被淘汰。”網絡的興起使新聞的時效性更為突出,體現網絡優勢的純粹碎片化傳播,對焦點訪談這種深度報道節目確是一個衝擊。
  但不管技術如何變革,在劉慶生看來,新聞內容是不變的,媒體從業者是做內容服務的,核心思想是不變的,技術只是使形式更花哨,技術改變的是傳播方式,不可能也不應該改變新聞的深度。在任何形態下,新聞都要有深度。
  “我們不是要破壞而是要建設”
  劉慶生告訴學員,一個節目的深度首先要有淺表象,其次要層層溯源。在輿論監督節目中,“揭黑”節目是很重要的一個節目類型,對記者有很高的要求,需要記者對行業足夠瞭解,擁有行業人脈,掌握高超採訪技巧,才能更鮮活地表達背後的真相。“做記者到底要做什麼樣的記者,是我們需要思考的,需要給自己定位,要把新聞做到什麼程度”。
  面對目前網絡上的很多新聞經不起質疑,內容基於情緒產生而不是理性思考,為罵而罵的現象,劉慶生用《焦點訪談》的一句話“我們不是要破壞而是要建設”告誡傳媒學子,做調查新聞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,揭露問題是要解決問題。講座的最後劉慶生說,“一個好的節目是要推動問題的解決,好的記者要有社會責任感,一點點走,一點點推,回頭來看自己對社會是有作用的,這樣才是一個有價值的記者,一個有深度的新聞人。”(秦煜人 沈贇)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t47mtmap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