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牛小威說,自己支教的動機很簡單,就是想在年輕時做點有意義的事。(圖片由本人提供)
  現在一提到85後、90後,人們的第一印象總是與自我、張揚個性聯繫在一起,其實這並不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唯一標簽。昨日,本報記者電話採訪了兩位在貴州支教的省會大學生,他們遠離城市和家鄉,不辭辛勞,來到山裡孩子們身邊,默默地傳播著知識,奉獻著愛心。在他們背後,映射的是85後、90後群體的另一種肖像,也展現了燕趙兒女的古道熱腸。
  因為同樣的夢想走到了祖國西部
  牛小威、張建霞是兩個來自省會的年輕人,他們雖然在不同城市上的大學、學著不同的專業,但2013年6月,在面臨畢業選擇時,他們不約而同地做出了一個相同的決定——到祖國的西部去支教。這兩個大學生現在同在貴州省的邊遠鄉村,用自己的青春熱血,為這裡的孩子們傳播知識。
  1988年12月出生的牛小威在貴州長順縣的白雲山中學教英語。談起自己選擇支教的理由,這個大男孩微微笑了笑,“其實我的動機特別簡單,就是覺得在自己年輕的時候總要做一點有意義的事,以前在網上和電視上也看到過一些大學生去西部支教的故事,我也想讓自己有一段這樣的經歷。”牛小威說,在畢業的時候學校正好有這麼一項活動,這個學生物工程的理工男孩毫不猶豫地報了名。
  相比牛小威,張建霞的選擇過程有著更多的理性思考。1990年12月出生的張建霞是南京理工大學會計專業的畢業生。對於她來說,從事支教活動更多地含有一層感恩和回報社會的意思,“我的家庭並不是很富裕,無論是在石家莊上高中還是在南京上大學期間,都受到過好心人的資助,因此我一直就有一個想法,用自己的努力去回報社會。”對於前往大山支教可能面臨的辛苦,張建霞並不在意,“我在家裡也是幫著父母乾農活,對於我來說吃苦真的不是什麼事。”
  支教半年山裡孩子成了他們的牽掛
  “我是2月17日回到了自己支教的初中,一走進學校,就有好多學生圍上來跟我打招呼,特別是我們班裡的學生,都搶著跟我介紹過年期間他們家裡發生的新鮮事,山裡孩子質朴的笑容一下子讓我心裡溫暖起來。”牛小威說,其實在寒假分別的這半個月時間里,他心裡想的最多的也是這些孩子們,“我們不是師範生,剛來的時候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跟孩子溝通的技巧,都不是特別好,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不足,我們才有機會與孩子們和家長們做更多的溝通,更好地瞭解孩子們。” 牛小威說,現在他跟孩子們的關係越來越親近,也越來越能感受到這些孩子的淳樸。
  “可能是我教美術的緣故吧,我覺得我跟孩子們的溝通並沒有什麼障礙。”張建霞說,由於是副科,因此她的主要工作就是想著如何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帶來歡樂,“我盡可能多在課堂上跟孩子們互動,讓他們畫自己喜歡的東西,因此很快跟孩子們打成了一片。”張建霞說,也是因為跟孩子們過得太愉快了,因此回石家莊的這半個月時間,每當看到跟那些孩子同齡的小學生,她總會不自主地想起自己班裡的孩子們,想著想著心裡就有些發酸。
  大山裡的孩子希望得到長久陪伴
  張建霞來說,在貴州水城縣第二小學支教的第一個月並沒有給她太多感觸,“我們支教的學校是在縣裡,各方麵條件都還不錯,感覺跟咱們這邊的縣裡小學差不多。”轉變來自一個月後,“學校組織我們與海坪希望小學進行聯誼活動,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走進大山裡的小學,這所小學坐落在美麗的玉舍國家森林公園,在外人看來這裡山川秀美,但對於這些山裡的孩子來說,上學的路走得非常艱辛。”張建霞說,這所希望小學一共只有91名學生,7名老師,每個老師都要負責一個年級所有科目的教學,“離學校最近的學生也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校。”
  張建霞說,雖然他們為孩子們準備了精彩的節目,但讓她們感到意外的是,學生們並沒有表現的特別興奮,甚至在他們離開時很少有孩子過來告別,“後來我們才知道作為一所希望小學,時常會有一些志願團體來這裡搞活動,大多數活動都是一次性的,經歷的分別多了孩子們也有些麻木了,他們認為我們也只是來這麼一次。”
  張建霞說,當第二個月他們再次來到這所小學時,孩子們才開始敞開自己的心扉,“我們跟孩子們一起做游戲,孩子們也圍在我們周圍,跟我們熟絡起來。這裡的孩子們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,他們非常渴望能得到外人的關愛,一開始不願意表露出自己的熱情主要是害怕分別後的孤單。”張建霞說,隨著跟孩子們溝通的加深,他們也感到了一絲無力,“我們可以給孩子帶來一些快樂,但這裡的孩子們有些生活非常艱苦,我們經濟能力有限,真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們。”
  “我們這代人里熱血青年不少”
  “我們之前探訪過一個叫石丹的孩子,她的爸爸在她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,媽媽改嫁到了外地,家裡基本上沒有經濟來源,因此生活條件特別艱苦。她家的房子是土房子,廚房、卧室是一體的,只有一個小燈泡,屋裡非常昏暗,平時石丹就在這個15瓦的燈泡下寫作業,鍋子里還放著兩天以前煮的豆子。石丹說,這是她和爺爺奶奶平時吃的食物,一般煮一鍋可以吃三天左右。”張建霞說,他們將這段探訪的經歷發到了網上,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了熱心人的回應,“他也是我們學校跟我們一屆的一位畢業生,看到報道後跟我們取得了聯繫,說想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資,資助石丹直到她上大學。”張建霞說,這位同是90後的大學生原來也想參加支教,無奈家裡反對只好作罷。“他也是剛工作,工資並不高,但是人特別熱心,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里熱血青年並不少。”
  同樣,在半年的時間里,牛小威也用自己的默默努力改變著這些邊遠地區的孩子。“這裡經濟比較落後,很多家庭並不太重視孩子的學習,有些學生初中畢業後就會跟著父母外出打工。可是在我們看來,正因為這些孩子沒有什麼技能,才更需要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。”牛小威說,在半年的支教生活中,他做過很多次家訪,“一方面是跟家長做工作,讓他們重視起孩子的學習,另一方面一旦發現有學生想要退學,要趕緊跟家裡溝通,爭取把孩子留下讓他們完成學業。”牛小威說,自己帶的這班學生已經是初二了,他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趕快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,讓他們在中考時能考出一個好成績。
  通過我們的努力,
  讓更多人關註
  大山裡的孩子
  雖然相對於更偏遠的大山,牛小威和張建霞所在的學校環境還算不錯,但那也只是相對而言。對於這些在北方生活了20多年的年輕人來說,貴州山區的氣候和飲食給他們帶來了不少挑戰。“這裡的冬天跟咱們北方真是不一樣,雖然氣溫並不是很低,但是濕氣很大,而且沒有暖氣,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在宿舍,永遠讓你感覺陰冷陰冷的。”張建霞說,宿舍的被子永遠都是潮潮的,桌子上永遠都是濕濕的,到了冬天甚至能結上一層薄冰,“但我們知道這裡的校領導為了照顧我們,已經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條件,專門給我們租的房子,而且配備了熱水器和洗衣機,我們已經很知足了。”張建霞說,既然選擇了來支教就做好了吃苦的準備,“冬天冷就多穿點衣服,多蓋一床被子嘛,沒什麼大不了的。”
  對於這個新學期,經過半年適應的兩位支教老師又不約而同地有了一個想法,那就是多到大山裡的小學去,盡可能去幫助那裡的孩子。“我們今年的計劃是再探訪一到兩所大山裡的希望小學,然後把那裡的情況寫出來發到網上,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關註,找到熱心人資助那裡的貧困孩子。”牛小威說,他們從年前就策划著一個活動,想為一所條件比較艱苦的山裡小學募集資金,建一個食堂,“那所小學在大山裡,孩子們吃飯都沒有一個食堂。我在這裡做一個廣告,如果有熱心人對這個活動感興趣,可以關註我們的騰訊微博,名字是#河北工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#。”  (原標題:貴州支教 大山裡播撒知識的種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t47mtmap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